怎样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中国大部分行业和企业在2020年的新春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冬”考验。即使在复工一个多月后的当下,市场停顿,物流不畅,员工到岗率、复工率不足,仍然是困扰企业的重要因素。两个多月的经济“停摆”,让许多企业元气大伤,甚至已经有不少企业面临无奈出局的窘境。
2月中旬以来,国家政策重心已有所调整,向推动复工复产倾斜。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提出的八项举措中,精准复工复产居于首位。在集团公司近期的历次会议中,“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也成为最重要的话题。
那么,怎样才能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呢?
在“严冬”里寻找机遇。此次长期持续的疫情给大部分企业带来的打击是无差别的,不管企业是好是差,“熬过去”就是一个重大胜利。这也就意味着,许多行业被动洗牌,市场格局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在疫情结束之后凸显。所以,我们在经受疫情考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市场选择和机遇,关键就在于自己看不看得到、抓不抓得住。复工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惠企业的政策,为市场回归减负。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认真分析市场,精准把握趋势,抢抓那些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
在“停滞”处主动作为。要摆脱市场停滞的影响,单靠一个企业、一个环节是无法做到的,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同行企业的协同作用才能有效“激活”,这也给企业工作带来更大的思考空间。举例来说,按照普洱市的要求,混凝土企业口罩存量达到200个方可复工,云南尖峰2月中旬给当地搅拌站赠送口罩,在帮助他们解决复工难题的同时也激活了自己的下游市场,小小的一个举动就让一盘棋“活”了起来。
在“空闲”时练好内功。因为疫情影响,许多企业生产、销售压力骤减,难得地有了“空闲”。这种长时间的“空闲”很容易让人松懈涣散,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了比往日更充分的时间去查漏补阙、发现和解决问题,有了比往日更充分的时间去培训学习提升员工业务素质,有了比往日更充分的时间去研究思考企业的未来发展。无论管理干部还是普通员工,都不应该任这些“空闲”虚度,而要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在提高自己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增强未来发展的“免疫力”。
在“封闭”期创新管理。复工一个多月来,因“封闭”带来的种种不方便让许多人深有体会。“封闭”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未尝不是我们管理创新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就在前不久,药业销售公司用“网课”形式给营销员进行业务培训,健康科技公司参加网上“云展会”,都是以前从未有过,但又起到一定效果的好做法。如果类似的创新、突破多了,假如今后再遇到其他的“非常环境”,我们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当然,在狠抓复工复产、夺回损失的同时,疫情防控这根弦依旧不能放松。随着疫情的发展,防控重点已经转到“防输入”,湖北以外省份先后下调应急响应等级,春天的到来也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但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或多或少总会给国内带来影响。所以,只要疫情没有结束,我们就不能麻痹松懈;即使新冠疫情过去以后,企业加强卫生防疫管理,员工养成良好的卫生防疫习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鸿 涛)
- 英飞凡“落户”新华药店 [2020年3月31日]
- 尖峰制药厂组织模拟灌装培训 [2020年3月29日]
- 盐酸帕罗西汀片通过一致性评价 [2020年3月27日]
- 尖峰药业国际化项目复工进展顺利 [2020年3月25日]
- 尖峰健康开启全员营销 [2020年3月24日]
- 尖峰健康参加线上展会 [2020年3月23日]